|
据明末清初大鉴定家吴其贞《书画记》记载,故宫《伯远帖》中原有宋徽宗题签、印玺和宋代章。那么如今此帖中原有的宋徽宗题签、印玺和宋代章是怎么消失的呢?又为什么会消失呢?其实这件事情还得从明末清初的进士季寓庸说起,季寓庸是明末清初的大收藏家,他一生收藏了许多名贵的古代书画藏品。但是他对这些书画藏品的真假却是一知半解,似懂非懂。于是他就请了当时著名的古代书画鉴定家吴其贞,来为他所收藏的古代书画藏品的真假,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鉴定,其中也包括了流传至今的故宫《伯远帖》。当吴其贞在季寓庸家中看到此帖中有宋徽宗题签、印玺和宋代章时,马上就判定了这件从宋朝廷内府流出来的《伯远帖》不是真迹。因为《宣和书谱》中记录了王珣真迹只有草书有传的原始档案记录。因此判定此帖是件摹本,绝对不是王珣的原作真迹。对于吴其贞的这个判定,季寓庸有些怀疑。于是他又请了当时另一位著名的鉴定家家顾复,对此帖重新进行了复鉴。复鉴过程极其细致,最终顾复判定此帖不是摹本,但是也不是真迹。这是件伪造王珣原作真迹的盗版本。证据是:一、“纸坚洁”此帖用纸坚实、洁净是新纸,无老化的痕迹,用纸不到代。二、“笔飞扬”此帖用笔不够自然、沉稳,这主要是因为造假者在造假时的心虚所致。三、“脱尽王氏习气”帖文内容脱尽了王珣以“才学文章”而显名的个人风格习气。顾复根据此帖的用纸、用笔以及文章内容这三项,断定此帖与晋帖极不相符,因此判定此帖是件非摹伪造的盗版本。季寓庸认真听取了二人对此帖的鉴定后,决定将此帖尽快的转售出去,在转售之前季寓庸做了两件事:一、是将帖中原有宋徽宗题签、印玺和宋代章从帖中割掉、刮去,以造成此帖不是从宋朝廷内府流出来的假象。二、是掩盖此帖“纸坚洁”新纸不到代的证据。对此帖用纸进行了虫蛀和做旧的处理,蒙蔽和欺骗别人。但是真金不怕火来炼,是赝品假货不论怎么伪装,终究会暴露出来,请看:一、季寓庸虽然将帖中原有宋徽宗题签、印玺和宋代章从帖中割掉、刮去了,但是帖中仍然留下了半枚宋代章的痕迹。二、仅管季寓庸对此帖的用纸进行了虫蛀和做旧的处理,但是却逃脱不掉中国科学院古纸专家潘吉星,对此帖用纸不是晋纸科技鉴定的法眼。三、如今复出实物本王珣《伯远帖》的复出,更是以最直接的方式,判定了故宫《伯远帖》是真迹的死刑。 |
|